银川:集聚动能奋力前行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8-21

  上世纪50年代,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踏上银川这片热土,一番艰苦拼搏,让这座西北小城拥有了煤炭、电力、精密机床、电子仪表、建筑建材等产业。如今,银川不仅崛起了国家级煤化工基地、战略性新材料生产基地,生态持续改善,还率先推出了“放管服”改革经验、智慧城市模板、互联网+医疗健康“样板间”。

  新兴产业领风骚

  广袤的银川平原,除了水草丰泽,能源矿产资源更为富集。但仅仅是采煤、挖煤、卖煤周而复始。没有高科技企业,没有增效的支柱行业。直至本世纪初,改革创新的大潮终于掀起波澜,银川经济崛起两个重量级“大块头”,一个是宁东能源基地,另一个是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宁东能源基地于2006年开工建设。在神华宁煤,记者看到黑色的煤炭进入“神宁炉”,经过气化、分离、重组,变成了白色的油品、甲醇等现代化煤制油品。宁东能源基地坚持科技创新,挑战国际多项顶尖技术,已发展成产值近2000亿元,拥有煤制油、煤基烯烃、精细化工三大产业集群的国家四大能源化工基地之一。

  2013年,银川成立了IBI育成中心,一批“互联网+”企业实现了对传统产业的再造,借助互联网衍生新业态。银川育成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贾庆龙介绍说,1平方公里的IBI育成中心,投运不到3年,银川虚拟经济模块发展迅猛。入园企业达368家,培育8家新三板企业,去年网络交易额为2890亿元,年收入30亿元。

  近两年,银川经开区着力做好“建链、补链、强链”文章,目前单晶硅产业投入80亿元、蓝宝石产业续建20亿元项目……银川市副市长、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高言杰表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经过26年发展,拥有7470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79家。

  党的十九大之后,银川经开区亮点纷呈,亩均投入2500万元,亩均年产值5000万元至1亿元。

  调水治湖不放松

  68岁的邵宝岩是地地道道的银川人,银川中山公园的银湖曾是他儿时嬉戏玩耍的地方。但到了本世纪初,银川平原的湿地沦为“失地”:湖泊群日渐萎缩,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7万公顷锐减到1.2万公顷。城内外千亩左右天然湖泊只剩下10多个。银川市湿地办主任吕金虎将原因归结为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但生态理念滞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代生态理念倒逼银川市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市特色。

  为提高全市湿地保护力度,银川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强黄河银川段两岸生态保护的决定》和《关于加强鸣翠湖等31处湖泊湿地保护的决定》等文件,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法规政策性保障。近几年,先后编制了《银川市湿地保护规划(2007—2020)》和《银川市湿地保护与利用战略规划(2018—2030)》,明确城内湖泊湿地以治理、保护为主,建设湿地公园,形成湖泊湿地与居民生活和谐统一。自2009年以来,银川市已累计投入湿地保护工程项目资金约34.5亿元。

  “一张蓝图绘到底,调水治湖不放松。”银川市水务局调研员张国庆告诉记者,修复、清淤、扩湖、植绿……自2002年起,随着扩湖整治、退田(塘)还湿和水系连通等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尤其是艾伊河、滨河水系、银西水系的三大水系畅通,逐渐形成了一条翡翠缎带,集防洪、排水、生态、景观、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