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制造业谋求突围之路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6-18

  从2007年省会城市中的排名第13位,增速第一,到2017年的排名滑出前二十位(2018年最新数据尚未发布),山西省太原市的制造业总量经历持续10年的下滑,正行走在突围破局的路上。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焦虑与当地制造企业的担忧,交织在一起。中部省会城市太原缺乏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力,又面临税负、融资渠道单一和成本高的压力,缺乏成长土壤的制造业,破局困难重重。

  太原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丰富,拥有冶金、煤炭、炼焦、机械等四大支柱行业,装备制造业是太原市的基础产业之一,仅次于冶金、能源工业,位居全市工业经济的第三位。

  2018年年末,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访太原市几乎所有与制造业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调研当地有代表性的制造企业,人们普遍担忧当前制造业面临的现实困局,地方政府希望能找到一些突破口,但对于积重难返的现状,心有余力不足,一些有代表性的制造企业寻求借助发达地区外力,缓解当地生产要素匮乏的压力。

  担忧:资金税负压力与人才流失

  太重集团是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太原市知名国有制造企业,也是带动当地其他重型机械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格局的龙头企业,企业在为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中担忧。

  太重集团主要生产单件小批的机械产品,这种重型高端产品前期开发难度大、投入大,产出周期长,市场空间却相对较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以保持行业优势。

  企业人士坦言,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需要依靠银行贷款支撑技术改造投入,但受历史因素影响,老国企负债水平居高不下,结构也不合理,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当前企业的融资成本偏高。而税负压力在销售额不变的情况下,明显增大,财务费用飞速增长。2018年太重集团融资成本增幅达30%以上。

  太重集团面临的融资难和融资贵,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访的企业中普遍存在。山西省制造业资金来源中,银行融资占大头,除了少数上市公司和经营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能够拿到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银行贷款,不少企业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

  太重集团人士坦言,债转股是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的重要方式,但却落地难,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实现债转股。

  由于企业资金压力较大,人才问题开始凸显,吸引高端人才存在困难,既有的人才面临流失压力。对于产品已经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太重集团,遭遇的国际化人才短缺问题,也只能通过自身培养解决。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太原市的另一家国有企业太原工具厂。太原工具厂在复杂刀具生产行业里排名第五,2017年太原工具厂被太原市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得到地方政府提供的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同样面临技改资金需求大和税费成本高,以及人员流失的问题,年均3万元的人员工资,使得30到40岁的主力员工已经出现断层,企业甚至申请不到银行贷款。

  太原市国资委的人士说,制造企业资金周转周期长,利润低,为了扩大规模,保持发展增量,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银行融资手续繁琐,且放款周期长,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继续支持,而税负的压力对企业的影响较大。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机械制造企业,各种增值税附加税较高,约占应交增值税的13%,企业要缴纳的各种保险负担重,需要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占工资总额的19%,医疗保险占工资总额的7%,再加上其他保险,合计占到工资总额的28.25%。

  制造业对太原市税收的支撑作用明显,仅次于房地产业,其税收比例为19.44%,略高于太原市18.43%的税负水平。

  人才、资金匮乏,税负、融资渠道单一等外部环境的不足,让亟待生产要素集聚来推动产业升级的太原传统制造业,困难重重。

  中美贸易摩擦对太原制造企业的负面影响也已经显现。太原钢铁出口出现下降趋势,太重集团的轨道交通产品在美方加征关税的清单中,因加征关税导致产品失去价格优势。

  下滑:错失的机遇与待改善的发展环境

  从2007年的第13位,到2017年的第27位,是什么原因导致太原市制造业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的持续性下滑?

  在许多太原市政府主管官员记忆里,太原市错失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大发展机会。

  当地官员向记者回忆称,2008年后,各个省会城市都掀起大规模的项目建设潮,太原市却没有跟上。他举例说,合肥市上了超过1000亿元的项目,而太原市却只有25亿元,当地制造业的生产设备、生产方式、装备都没有升级,产业结构不优凸显,直接加大太原市的转型和调整难度。

  2017年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61亿元,工业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靠富士康、太钢、西山、太重等几家大型企业,增长点单一,产业集聚化程度低。工业投资总量不高,与中部其他地区、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最近几年,太原市试图通过吸引外部大项目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但成效有限。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曾被太原市寄予转型升级的厚望,期望能激活太原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但发展至今,相关的电池、电机、电控部件的生产却没有落户太原,太原市成为比亚迪汽车的组装车间和销售大市。

  太原市经信委的人士坦言,当前新旧功能转换不足。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太原市走访中发现,太原制造业发展不充分,缺乏新产业新业态,一方面传统制造业转型难,对新兴产业的激活不够,另一方面,产业自发的凝聚力不够,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在弱化。

  太原市招商局人士说,截至2018年11月,太原市招商引资签约制造业项目100个,占全部签约项目总数145个的69%,却依然存在规模以上项目带动性不强的问题,一方面囿于固有的产业结构模式相对单一,产业基础配套能力相对薄弱,另一方面是土地空间因素,使得一些大的项目无法落地。

  而在培育行业发展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领域,先进制造业虽然是太原市的两个领域之一,但高新技术领域整体低迷,领军企业少,产业规模小,让太原市的制造业缺乏竞争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带动力不足。

  据了解,太原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远低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仅为武汉市的四分之一,不到合肥和长沙市的五分之二。2016年,太原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47.1亿元,在中部城市中排名第六,仅为长沙的九分之一,武汉的十分之一。

  持续低迷多年形成的痼疾,令太原市的制造业很难找到突破点,而在一些人士看来,行政力量的越位和缺位,是导致市场在资源调配上力量不足的原因之一。

  太原市背靠煤炭大省,当地的煤机装备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却不强,核心技术竞争力不足,加上服务水平不高,产学研结合不足,销量持续下降,一些煤机装备企业甚至被关停。来自南方的煤机,凭借其低价优质的优势,几乎占据太原市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破题:政府的努力与企业的突围

  地方政府想方设法破局,一些人意识到,推动太原制造业转型,政策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持续性。

  2018年地方政府投入2亿元吸引人才,加大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项目的融合、相互推进发展,并制裁投机项目,设定技术标准门槛,建立退出机制。

  太原市还出台金融扶持意见,对主板上市成功的企业奖励1000万元,创业板上市的500万元,“新三板”挂牌的奖励165万元。太原市上市公司1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1家。太原市金融办人士说,将从三个方面支持企业,一是重点抓“政银企”合作,建立平台。二是继续抓好资本市场建设。三是与太原市相关银行机构深化合作。但这些措施对于破解当地融资渠道单一的效果仍有待观察,当地企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二级市场已连续多年没有上市公司。

  而一些企业的自救,成果逐渐显现。比如在锅炉市场萎缩的大环境下,太原锅炉集团的市场占有率却提高三成,企业人士告诉记者,这与太原锅炉集团在负责人带领下形成的独特的制度文化密切相关,所有制度按照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保障职工收入,科研人员稳定。

  一些对高新技术依赖高的民营企业,通过在外地布局的方式,破解当地人才瓶颈。2015年6月,在创业板上市的山西东杰智能物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90%以上的业务在山西之外,订单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江苏常州建有工厂。山西美原齿科器械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产业链完整的口腔健康产业集团,公司旗下有23家连锁口腔医疗机构,分布在上海、太原、石家庄及大同、忻州等地。

  太原市是一个有着雄厚基础的制造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涌现出太原重工、太原矿山机械、晋机、汾机、太航等一大批机械制造大型企业,也拥有山西机床等一大批军工制造产业大军,同时也围绕基础工业建设了大量的机械加工、家具制造等民营企业。破解当前的发展困局,地方政府亟待在大的发展规划中,出台与制造业相关的行业规划,细化影响资金、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向的扶持政策的协调性,形成合力,并落到实处。企业要修炼内功,从“等靠要”转为主动作为,在市场低迷时,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用好政府的扶持政策,加大研发和科技投入,并借助外力,对当地存在的一些制约性因素,寻求破题之道。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